數據分析,如何達成降本增效?
今年環境不好,很多企業都提出了降本增效的口號。可作為數據分析,該如何達到降本增效?今天系統講解下。
降本增效的錯誤姿勢
錯誤1:前台增效,後台降本
有些人一提“降本增效”,本能的反應就是:
- 增效是前台的事,銷售、行銷多賺錢
- 降本是後台的事,研發、生產、供應多降本
聽起來非常合理!
但真這麼乾了,很快就會發現:「成本竟是我自己!」裁員、停產就是後台最快的降本辦法。可後台再裁員停產,也抵不過前台隨意打折,降價促銷讓出去的成本。結果就是“前台亂花錢,後台沒支撐”,嚴重的直接把公司折騰沒了。
錯誤2:全員行銷!有些人一提“增效”,就開始喊“狼性!全員行銷!ALL iN!”然後開始逼著員工去推銷。結果不然遭人反感,而且非專業的銷售一沒通路二沒資源,他能賣動就見鬼了。也沒啥產出。
錯誤3:“全員省錢!”有些人一提“降本”,就開始拉出“全員思考如何在低毛利下生存”的大橫幅,員工福利也不發、出差打車要在小票背後寫出起點終點——還一張張算錢。結果就是拿不出爆款產品,有本事的人都離職,最後越做越low。
問題癥結在哪裡
以上種種亂象,本質在於:抓錯重點。就像學渣聽學霸的故事,只記住了學霸通宵學習。學霸之所以成為學霸,不是因為丫通宵,而是丫至少有一套成功方法。不去學方法,大眼瞪小眼熬通宵是沒屁用的。
對企業也是,要知道,真正的增效,在於:
1.找到藍海渠道
2、深耕優質客戶
3.打造爆款產品
真正的降本,要砍的是:
1.一款爛產品
2、一個爛渠道
3.一個爛客群
以上三點任一點,都是災難級的問題,會引發前期投入浪費、庫存增加、資金周轉慢等一系列次生災害。相比之下,出差費、住宿、員工福利算個毛線。
因此,破局的關鍵在於:對產品、通路、使用者的成本進行清晰的核算,對營運過程進行及時的把控,避免爛到不可收拾。這就需要做精細的數據分析。
用戶分析怎麼做
支持降本的分析:
1.新用戶的轉換率分析,剔除劣質管道
2.舊用戶的複購率分析,避免用戶流失
3.促銷敏感型用戶識別,減少被薅羊毛
其中1可以和渠道分析合併來做。這裡重點講解一下第3點。薅羊毛有顯性和隱形兩種,顯性的經常是營銷規則不合理導致的,比如濫發無門檻代金券、同一用戶多次疊加優惠、白金卡優惠力度過大導致用戶湊單等等,這些在專案開始前,就可以主動辨識。
活動開始後,身為資料分析師,要主動監控異常訂單,當訂單出現:
1.單筆過高、過低金額
2.同一用戶重複下單,下單總量過大
3.商品實際成交價低於標價比例過大
可以直接做訂單攔截,先抓住典型問題,再查源頭,能有效避免風險。
圖片
隱形的羊毛更難受。例如很多公司做促銷活動,總喜歡搞“全場大促”,心理感覺可以多覆蓋用戶,可實際上參與的都是同一批人。結果常是有活動的產品銷售大漲,沒活動的一蹶不振,總業績也不見漲。
這時候,數據分析可以:
1.用戶分層,區分高中低用戶
2、為活動打標籤,區分各目的活動
3.交叉觀察使用者參與活動狀況,辨識每個活動參與人群
4.關注頻繁參與活動用戶群,建議砍掉其中邊緣活動
5.關注從未被覆蓋的用戶群,分析用戶潛在需求
這樣既能避免隱形薅羊毛,又能找到潛在機會點,把行銷資源用到地方。
圖片
增效的分析,可以做:
1.為利潤款商品/搭配款商品找潛在用戶,直接拉升商品銷售。
2.分析用戶互動習慣,為私人/社群/APP找高黏性用戶,降低通路成本。
3.識別高價值用戶,直接推高檔商品,拉升用戶消費金額。
這裡需要用到用戶畫像,價值分層,關聯推薦等分析手段,不一一列舉了。
商品分析怎麼做
支持降本的分析:
1.上市階段:識別劣品,及時停損
2、熱銷階段:控制促銷,多賺現金
3.衰退階段:儘早清貨,減少損失
這裡雖然寫了三條,但核心是第一條。商品品質的判斷是核心,越早發現問題商品,越能早進行區域調配,不同通路的調配,及時停損。拖得越久,積壓帶來的損失越大,後期清貨就越花本錢。
商品分析和使用者分析不同,要看商品從上市開始,全生命週期資料。且商品上市常伴隨推廣活動,因此核算成本,不應只核算每個階段的商品成交價/商品生產成本,得拿到商品推廣計劃表,把廣告成本,活動成本等全部都算上,這樣才能還原商品的真實利潤,從而支持決策判斷。
圖片
商品分析,是可以和使用者分析交叉來做的,這樣能發現增效的機會點。期待一個爆款打天下不是很現實,因此商品需要區分流量款、爆款、利潤款、搭配款,有了商品分級後,再看每一類商品覆蓋用戶數量,比例,就能發現:
1.引流款是否對新用戶有足夠吸引力
2.獲利款是否覆蓋足夠多老用戶
3.還有哪些款沒有覆蓋到高價值用戶
機會點就是這樣找出來的(如下圖)
圖片
通路分析怎麼做
通路分析比使用者和商品更直接:
1.砍掉高成本、低品質劣質渠道
2、將用戶往低成本的通路引流
3.做大低成本、高品質的管道
在通路分析上,一般對拉新的關注度比較高,各個投放通路的拉新成本,拉新後的用戶價值計算是重點。不過要注意的是,由於現在通路日益分散(實體店、電商平台、外帶平台、自建APP、小程式、短視頻平台、社群、私域…),很有可能有可能同時在多個平台活動, 一個平台會同時覆蓋多個用戶,因此區分出不同管道覆蓋用戶類型,是進行最佳化第一步。
圖片
同時,通路品質並非一個穩定數值,很有可能隨著業務行動優化,因此,記錄優化結果,建議優化方向,又是一個典型的增效的點。只不過,對每次優化動作,需要有業務標籤庫進行監控,才能看清楚到底在哪裡優化。
圖片
小結
綜上可見,想實現降本增效,不是只靠一條數據兩條公式那麼一計算,就咣當得出一個神威無敵大將軍建議。
降本增效的本質,是透過數據手段,量化業務行為,計算業務成本,監控業務收益。量化才是最重要的一步。相應的,業務標籤庫,業財一體化流程,才是保障降本增效的根本。否則帳目都是紙單張,裡邊的描述和業務實際脫節,業務動作無法被數據監控,連基礎的數據都核算不清,降本增效更無從談起。
圖片
更深層的問題
在知識星球內,有同學問了我一個靈魂問題:「我們公司的營運做事根本不和數據分析通氣,數據分散在各個平台收集不上來,每天核算進銷存和財務數據已經累死了,老闆還覺得數據好大,能一下分析出很厲害的結論……咋辦?”
這就是降本增效更深刻的問題:有些公司的管理就是很混亂,領導就是很自大,老闆就是靠吃業紅利起家的,沒啥科學經營理念。
客觀的說,數據是無法拯救這麼混亂的公司的,作為個人,能做的就是多積累能力,換個更好的環境了,這也算我們個人降本增效的好手段。而累積能力,是從日常學習中逐步提升的,歡迎加入我的知識星球,一起爆肝學習,每天都有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