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5G投入巨大,最後體驗上感覺和4G的差別不大?

 很多人說,現在的5G之所以沒啥感覺,是因為速度還不夠快,等未來速度達到多少多少的時候,5G就可以大顯神威了。 這種想法,完全搞錯了現實需求。 移動互聯網的瓶頸,早就不是「更快的速度」了啊。 拿汽車舉例子,在早期階段,把汽車的最高速度從20提到50,從50提到100,再從100提到200,這都是有意義的。 但民用汽車的最高速度到了200以後,再投入大量資源,把民用汽車的速度上限繼續往上提,開發出最高速度可以達到300km/h的汽車,有啥意義? 這個時候,汽車廠商的研發方向是:節能、安全、舒適和功能提升。不會再有哪個憨憨車廠琢磨著開發出一款「更快」的汽車來打動消費者的。 數字移動通信,從2G一路升級到4G,核心指標確實是帶寬的提升,給了很多人一個錯覺,那就是,帶寬是衡量移動通信技術的唯一指標。線性外推思維,導致在研發上不計一切代價的提升速度。然後,到5G這裏,終於吃了癟。 需求端發現,更快的速度,對我來說是個偽需求。真需求是啥?是在帶寬不變的情況下,提高穩定性,同時能耗更低、覆蓋更廣,讓建設成本和使用成本更低。 可惜的是,5G,完全和上述需求背道而馳了。而當大家想明白這一點的時候,幾千億的投資下去了…… 有朋友說:我現在連打開圖片多的新聞網頁都費勁,說明網速不夠快。所以,提高網速很有必要,我們應該建5G。 這個邏輯是有問題的。因為流暢打開圖片在3G的技術條件下就足夠了。你打開圖片不夠快,完全不需要建5G,而是應該把現有4G網絡好好完善。 這就好比你開著一輛奧迪堵在高速公路上,時速只有可憐的20km/h。這時,你覺得你換一輛可以開到350km/h的F1,能解決問題麽。 很多人提到研發和探索的價值和代價。我非常認同。中國以前是跟隨戰略,俗話說摸著鷹醬過河。鷹醬用著好的,我們跟著搞,只要研發成功,直接用起來便是。 但隨著中國整體實力的提高,中國在某些領域的研發居然一不小心走到鷹醬前面去了。這時候就會有試錯成本了。 我的態度很明確:研發過程中的試錯成本不可避免,也並非毫無價值。就算點錯了科技樹或者最後發現,此路不通,都不是啥大事,甚至可以說是好事。 但量產,是另一個性質的問題。因為,研發的價值很大程度上是研發本身,而量產的價值卻是最終的使用,而且量產占用的資源太大,比研發高太多。 我們可以在研發過程中走彎路試錯,研發失敗。但如果量產後才發現錯了,生產了大量無價值的產品,那代價就太大了 有人說,新應用的出現需要時間,3G/4G時代的新應用也不是很快出現的。 我拿一個典型的4G應用舉例子,視頻直播。 2013年12月,中國發放4G牌照。 直播行業的映客,2015年5月產品上線,當年就有1900萬的盈利,到2015年底,月活用戶達1000萬,第二年2016年收入做到43億,利潤5.7億。 換句話說,4G牌照發放正好兩年的時候,視頻直播這個賽道,光一家公司的月活數已經可以做到1000萬了。 2016年10月,4G牌照發放不到三年的時候,映客的月活躍用戶數到了3000萬人,註冊用戶數超過1億。 而5G牌照2019年6月發放,到今天也快3年,屬於5G的應用在哪?還要等多久? 最後補充一個專家的發言,供大家參考: 5G被政治化了,能力也被誇大了。「我有次參加一個5G會議,我這個搞了10年5G的人也聽不懂他們講的5G。後來發現,大家談的是5G時代,而不是5G。」 該專家認為,4G向5G的演進,與3G向4G的演進,沒有太多的區別。5G當然會比4G好,但沒有現在大家想象的那麽強大。 比如沒有5G和5.5G,汽車能不能實現自動駕駛?該專家認為,汽車要實現自動駕駛,就要實現自主的自動駕駛。就像正常人,可以不依賴外界自己操控。如果車必須依賴5G和5.5G才能自動駕駛,那麽網絡斷掉之後怎麽辦,對運營商的要求也非常高,不太現實。 」當然有了5G和5.5G對於實現自動駕駛更好,但更多是輔助。」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