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互聯網三大陣營的「競」與「合」

“短期合作,長期競爭。”針對工業互聯網賽道三大陣營的關係,一位從事工業互聯網研究的學者給與了這樣的回答。

 

 

 

2018年工業互聯網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2021年工業互聯網的建設逐漸達到頂峰。

 

相比於歐美國家,雖然我國工業互聯網的發展起步較晚。但是近兩年,在疫情的影響下,工業製造業數字化轉型腳步加快,一下子帶火了工業互聯網,同時也吸引了大大小小科技企業的跟風佈局,主要包括以BAT為首的互聯網巨頭,以用友、鼎捷為主的SaaS軟件提供商,以海爾、徐工為代表的工業製造巨頭。

 

在工業互聯網賽道,從企業規模、科研水平、入局時間等維度考慮,人們喜歡把工業互聯網服務商劃分為“第一梯隊、第二梯隊、第三梯隊”。三大梯對與生俱來的業務屬性為其佈局帶來了先天優勢,並在自身所擅長的領域持續深耕。那麼在工業互聯網被炒熱之後,三大梯隊憑藉自身優勢能否獨自撐起工業互聯網這片天?業界可謂眾說紛紜。

 

理想派:BAT和軟件廠商的合作是想擴大自家生態,目的是想成功進軍工業賽道。

 

現實派:三大陣營更多的是競爭關係,並且他們的發展思路各不相同。

 

激進派:合作的背後是競爭,而且競爭關係會愈演愈烈,不久的將來合作雙方很可能成為對立面。

 

BAT互聯網巨頭只為了「滾雪球」?

入局工業互聯網,互聯網巨頭面臨“隔行如隔山”的辛酸。

 

在業界看來,互聯網巨頭進軍工業互聯網,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BAT作為互聯網的三叉戟,一直被頂尖的光環籠罩著,騰訊主打社交,阿里主抓電商,百度深耕搜索。大多數人認為BAT無所不能,即使在難得硬骨頭也能啃下,但對於它們而言,工業互聯網是一個全新賽道,想要隻身做好這個局就顯得異常艱難。

 

從入局時間來看,百度、阿里、騰訊分別於2107年、2018年、2019年進軍工業互聯網,並且以不同的賽道切入,百度在考察市場後選擇從工業AI質檢著手,研發了百度AI質檢雲,阿里則基於自身在金融和電商的經驗,從服裝業入手,相繼發布了ET工業大腦、SupET、飛龍、飛象工業互聯網平台以及犀牛工廠等產品。

 

而騰訊作為後來者,近年來在工業互聯網賽道的動作尤其頻繁, 在2018"930變革"之後,騰訊組建了新的事業群——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選擇全面擁抱產業互聯網;2019年,騰訊雲發布WeMake智能製造解決方案,並對外公佈“511”生態合作夥伴計劃,在研、產、供、銷、服的端到端價值鏈中的五個環節中攜手100家合作夥伴,打造超過1000個解決方案和工業APP

 

近兩年,騰訊更是深入貫徹落實生態合作夥伴計劃,通過導入雲啟基地千帆計劃、SaaS加速器、青騰大學的資源,加之與富士康、三一重工等工業製造企業、北明軟件、東華軟件等軟件廠商深度合作推出了面向垂直行業的深度融合的解決方案。

 

據騰訊雲官方公佈的數據顯示目前其合作夥伴已超過9000家,在30個行業推出了400多個聯合解決方案。

 

面對騰訊工業云總經理李向前解釋:“富士康在製造業生態方面的經驗豐富,產業上下游以及上萬家供應商,都能夠集中地分享工業互聯網的紅利。騰訊將小程序、企業微信、敏捷開發等能力開放出來,通過兩者生態的疊加,真正實現1+1大於2的效果。

 

而李強在之前的採訪中也提到,聚焦到工業互聯網,騰訊仍有很多東西需要向其他企業學習。此外,陳廣域提到,目前和頭部企業已經取得了良好的合作關係,未來將持續深入並逐漸擴大與中腰部企業的合作。

 

據雷峰網了解,2020年騰訊雲整體業務增長速度很快,生態領域的業務增長速度更快,這正是騰訊雲持續開放、重視夥伴力量的表現。之所以能取得這些成績,主要源於騰訊雲的七大舉措:產品共創、合作模式開放創新、政策穩定豐富及運營優化、服務支撐持續提升、開放更多C端資源、雲啟孵化、生態協同。

 

百度、阿里與騰訊的打法可謂不謀而合,目前百度智能雲已與30多個合作夥伴,研發出了50多類跨行業垂直場景的智能解決方案,並相繼與寶鋼、吉利、中國建材集團等製造業龍頭企業達成合作。而阿里工業互聯網平台的研發也是與業內佼佼者共同完成。

 

百度副總裁李碩表示:“百度在推進整個工業互聯網落地的過程中,紮紮實實地跟合作夥伴一起通過一企一檔、一鏈一檔模式提升工業企業、產業鏈的數字化水平,創造出可度量的價值。”

 

貌似“合作”一時間成了BAT在工業互聯網領域的製勝法寶,其實合作也是為滾雪球效應做更好的鋪墊。無論技術、生態、產品,BAT均選擇與生態夥伴合作共建,合作對像也主要聚焦於工業企業,畢竟行業know-how是現在BAT巨頭亟需解決的難題。

 

從目前BAT的進度和成果來看,合作共贏的戰略已經奏效。在哈爾濱工業大學王宏志看來,BAT所踐行的合作戰略是為了擴大自家生態,由於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有著很大的差別,能否成功進軍工業賽道有待進一步考究。

 

傳統軟件廠商合作背後的「陰謀論」

工業互聯網作為新事物,不僅吸引了BAT,也給傳統軟件廠商帶來了新機遇。

 

在工業互聯網賽道,傳統軟件廠商被貼上了互聯網企業生態合作夥伴的標籤,這類企業主要是為製造企業提供SaaS服務。

 

一家傳統軟件轉型做SaaS服務廠商的負責人告訴雷峰網,在信息化數字化發展驅使下,做SaaS產品是每家傳統軟件企業未來發展的主旋律。這也道出了傳統軟件廠商轉型做工業互聯網的心聲。

 

目前,國內已經湧現出了用友、鼎捷、北明等新一批成功轉型的工業互聯網廠商。最為典型的非用友網絡莫屬,其是一家專注於ERP的軟件廠商,最初主要以財務管理軟件起家,而後延伸到工業軟件諸如MES生產控制類軟件,PLM研發設計類軟件的研發,並且在工業領域持續深化,開發了用友精智工業互聯網平台。

 

隨著工業數字化轉型的深入,用友也與騰訊雲、阿里雲等展開一系列的深度合作,前段時間在騰訊雲數字生態大會上,用友更是與騰訊雲、英特爾攜手發布了“U9 cloud智能製造聯合解決方案,該方案以U9 cloud為核心,以騰訊雲為依托,結合英特爾底層算力優化,實現了對複雜離散製造業的整體雲化,滿足成長型製造企業上雲的各類複雜業務場景。

 

諸如用友、北明這類以ERP起家的軟件廠商是典型的To B企業,在這個過程中積累了多元的客戶群體和服務經驗,形成了軟件廠商佈局工業互聯網的優勢,而與互聯網巨頭的合作也主要是彌補自身的短板,畢竟騰訊、阿里等傳統IT服務商,在算法、算力和數據處理(IaaS)等方面有著明顯的優勢。

 

據用友智能製造事業部副總經理葉秀林介紹,用友和華為騰訊的合作比較多,主要是業務重疊最少。

 

與用友相同的是,北明軟件也是騰訊雲的頭部合作夥伴,在工業互聯網方面二者也有著深度的合作包括品牌輸出、技術賦能、生態融合產品開發到企業共同成長等方面。

 

北明數科董事長兼北明軟件高級副總裁王進宏在此前接受雷峰網採訪時曾表示,工業互聯網平台不是一家或兩家企業就能夠完全提供平台所需要的能力和資源,這時就需要聯合更多的生態合作夥伴共同打造這種資源和能力,才能更好地幫助企業進行是數字化轉型。

 

其實不管是互聯網巨頭還是傳統軟件廠商,看中的是新賽道帶給企業的新紅利,而這些企業入局最重要的是成為該領域的佼佼者。

 

相關人士表述道,工業互聯網賽道尤其是在平台方面是明顯的競爭關係,每家企業都希望基於自己的PaaS平台建立自己的生態夥伴和SaaS產品體系,形成幾千到幾萬家。優勢互補是合作的初衷,終極目標是通過合作,擴大自己的生態,拓寬客戶渠道。

 

獨行的傳統製造企業,「很難」

傳統工業製造業更懂製造業。

 

相對於BAT和傳統軟件廠商,傳統製造企業是工業互聯網的第三梯隊,也被冠名為行業獨角獸

 

毫無疑問,我國作為工業製造大國,工業是數字化轉型需求最強的產業,但是由於其工業種類多,門類複雜極加地增加了轉型的難度和復雜度。有專家曾表示,工業數字化轉型一般要35年才能完成。這就意味著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來做這件事,這讓很多製造企業望而卻步。

 

但是在萬物皆要轉型的新時代,為了不掉隊,順利搭上數字化的順風車,更快實現“降本增效提質”的目標,製造企業選擇憑一己之力搭建工業互聯網。

 

可能很多人會發出這樣的疑問“傳統製造企業只懂生產,怎麼可能做好數字化?”但現實卻給這群人一記耳光,諸如徐工漢雲打造的漢雲工業互聯網平台、海爾卡奧斯打造的COSMOPlat工業互聯網平台均納入國家級雙跨平台,這些都是傳統企業轉型做工業互聯網的成功案例。

 

相比於前兩者,傳統製造業有著“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的底氣,其最大的優勢就是具備豐富的行業know-how,他們很清楚企業轉型的痛點在哪裡?如何升級產線進行規劃佈局?這也是前兩類企業在短期內所不能媲美的,而針對這一點,BAT和傳統軟件企業只能通過與生態夥伴的長期合作來彌補。

 

工業互聯網研究院總工程師王寶友表示,海爾、徐工作為傳統製造業企業,他們的產品孵化於企業數字轉型自身發展,誕生於設備自動化和OT領域,自下而上接入IT系統,他們在OT領域更有技術優勢。

 

也有人認為,除行業know-how外,工業互聯網強調的是ITOT的深度融合,顯然在IT方面,傳統製造企業遠不能和BAT和軟件廠商相提並論。

 

徐工漢雲創始人張啟亮針對這點疑問向雷峰網(公眾號:雷峰網)表述道,開始做工業互聯網時也經歷過失敗,面對技術方面的不足,往往通過與高校合作,實現產教學研一體實現行業高精尖人才的輸入,從而不斷壯大自己的科研隊伍。

 

BAT和軟件廠商不同的是,大多數製造業先從自身的數字化做起,然後將成功經驗向外推廣,這也增加了平台的說服力。據了解,徐工漢雲工業互聯網平台作為中國第一個自主研發的工業互聯網平台已經連續兩年被評為雙跨平台,並成功賦能了80多個行業以及20個行業的子平台,服務企業超20000家。

 

王寶友則表示,傳統製造業轉型做工業互聯網,其服務的場景和業務比較明確,和現在的軟件行業平台交集不多,所以還沒有過多的競爭,但是隨著發展的深入,製造業轉型工業互聯網的企業內部競爭會更加激烈。

 

一名業內人士告訴雷峰網,技術不是傳統製造企業在短時間內能搞懂的,好多企業認為自己IT部門的幾十人甚至幾百人就能完成,實則不然,其是需要長時間的技術積累的。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從目前來看,工業互聯網賽道的合作只是表象,競爭才是根本。畢竟在不成熟的工業互聯網時期,想要做好,合作是必經之路,但工業互聯網的未來,就像千軍過獨木橋,優勝略汰,勝者往往寥寥無幾。

 

由於互聯網是新興板塊,無論是技術經驗、資源豐富的互聯網巨頭,科技屬性略強的軟件廠商,還是工業經驗豐富的傳統巨頭,與生俱來的屬性是優勢,但目前各自在工業賽道的劣勢驅使三大陣營不得不維繫良好的合作關係。

 

王寶友告訴雷峰網,在數字化大潮下,三類企業更多的是競爭關係,並且他們的發展思路也不同。

 

傳統軟件企業希望進一步向信息化、數字化業務轉型升級;製造企業想把自己的製造信息化經驗進行推廣;互聯網公司更多的是做通用平台。但是這種競爭未必是壞事,從長遠來看,會湧現出更適合中國工業數字化轉型的產品及解決方案。

 

從企業發展戰略來看,三大陣營將持續加碼工業互聯網賽道,這無疑加劇了企業的競爭。但不得不說,合作背後的獨立是現每家企業的終極目標。但從目前來看,三大梯度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未來是分是合?仍需時間進一步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