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光模組,看這篇就夠了

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的快速發展,AI資料訓練及應用往往涉及到大量的資料傳輸和即時交互,對算力和網路的需求正呈現爆發式的成長。
光模組作為網路中裝置之間傳輸資料的“快遞員”,為“算力高速公路”承載著海量資料的收發,其重要地位愈發凸顯。
今天文檔君帶你一文讀懂光模組。
圖片
1.什麼是光模組
光模組是一種將電訊號與光訊號互轉的裝置,其主要作用是在發送端將電訊號轉換成光訊號,經由光纖傳送後,再在接收端將光訊號轉換成電訊號。
透過光模組,可以實現各類型設備間的無縫連接和協作,例如網路上的路由器、交換器、伺服器和儲存設備等都離不開光模組的互聯,光模組的應用非常廣泛。
圖片
2.光模組的組成
光模組通常主要由光發射組件、光接收組件、光接口、底座、電路板和電接口金手指等組成。
圖片
圖片
3.光模組的速率
光模組介面速率指每秒傳輸位元數,單位有Mbps、Gbps及Tbps。
目前光模組的主要傳輸速率有:1Gbps、10Gbps、25Gbps、 40Gbps、100Gbps、200Gbps、400Gbps、800Gbps等。
4.光模組的封裝
封裝可以簡單理解為光模組的外觀和介面形式。
封裝標準由標準化組織決定,封裝標準的決定,使得各個廠商生產的光模組得以相容、互聯互通。光模組產業中使用最多的標準化組織是IEEE(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學會)和MSA(Multi-Source Agreement,多源協議)。 MSA實際上是一種多供應商規範,是對IEEE標準的補充。
目前標準化組織所規範的常見光模組封裝有:GBIC、SFP、SFP+、SFP28、QSFP+、QSFP28、CFP、CFP2、CFP4、CFP8、QSFP-DD、OSFP等。
SFP
Small Form-Factor Pluggable,小包裝可熱插拔。
GBIC是由MSA定義的首個光模組封裝標準協議,SFP光模組可以理解為GBIC光模組的升級版本。 SFP光模組支援熱插拔,模組體積比GBIC光模組減少一半。 SFP光模組支援千兆和百兆速率。
SFP+
Small Form-factor Pluggable Plus,增強型小包裝可熱插拔。
SFP+和SFP光模組具有相同外觀尺寸,差異在於SFP+光模組功耗更小、速率更高,SFP+支援萬兆速率。
SFP28
Small Form-factor Pluggable 28,小包裝可熱插拔28。
SFP28是SFP+升級版,與SFP+相同的外觀尺寸,SFP28光模組可支援單通道25Gbps速率。
QSFP+
Quad Small Form-factor Pluggable Plus,四聲道增強型小封裝可熱插拔。
圖片
QSFP+光模組同時支援4通道傳輸,單通道可支援10Gbps速率,透過4通道傳輸實現40Gbps速率。
QSFP28
Quad Small Form-factor Pluggable 28,四聲道小封裝可熱插拔28。
圖片
QSFP28光模組同時支援4通道傳輸,單通道可支援25Gbps到40Gbps速率,透過4通道傳輸實現超100Gbps速率。
QSFP28與QSFP+具有相同的外觀尺寸,但是速率不同。
CFP/CFP2/CFP4/CFP8
C Form-factor Pluggable,C型可插拔。
圖片
CFP光模組傳輸速率範圍為100Gbps~400Gbps。 CFP是在SFP基礎上設計,但比SFP有更大的外觀尺寸。
- CFP的單通道可支援10Gbps速率,透過4×10Gbps和10×10Gbps,達到40Gbps和100Gbps速率。
- CFP2的尺寸是CFP的二分之一,透過4×25Gbps和8×25Gbps,達到100Gbps和200Gbps速率。
- CFP4的尺寸是CFP的四分之一,透過4×10Gbps和10×10Gbps,達到40Gbps和100Gbps速率。
- CFP8是針對400G的封裝類型,透過16×25Gbps和8×50Gbps,達到400Gbps速率。
QSFP-DD
Quad Small Form-factor Pluggable-Double Density,雙密度四聲道小型可插拔封裝。
圖片
QSFP-DD封裝可相容於QSFP+/QSFP28等QSFP封裝,將QSFP的4通道增加了一排通道,變為同時支援8通道傳輸,單通道速率可達25Gbps、50Gbps、100Gbps,因此QSFP-DD光模組可支援200Gbps、400Gbps。
OSFP
Octal Small Form-factor Pluggable,八聲道小型封裝熱插拔。
圖片
OSFP光模組具有8個高速電氣通道,每個通道速率可達100Gbps,總頻寬可支援200Gbps、400Gbps、800Gbps以及1.6Tbps速率,尺寸比QSFP-DD略大。
隨著光模組的效能和傳輸頻寬逐漸提升,光模組的封裝方式也持續演進,以更高傳輸速率、更小的尺寸、更低的功耗與更高密度作為方向發展。
5.光模組的傳輸距離
光模組的傳輸距離分為短距、中距、長距三種。一般認為2 km及以下的為短距離,30 km及以上的為長距離。
實際使用中,光模組可傳輸的距離會受到限制,主要是因為光訊號在光纖中傳輸時會有一定的損耗和色散。
- 損耗是指光訊號在光纖介質中傳輸時,強度逐漸減弱的現象。單位以dB/km表示。光訊號的損耗主要來源包括光纖材料吸收損耗、散射損耗、彎曲損耗以及連接器/接頭損耗等。通常,單模光纖相對多模光纖損耗較小。
- 色散是指不同頻率或不同模式的光訊號在光纖中傳播速度不同,導致光脈衝展寬,進而造成訊號失真的現象。單位以ps/(nm·km)表示。色散會使相鄰脈衝重疊造成誤碼率升高,限制光纖的最大傳輸速率和無中繼傳輸距離。
6.光模組的傳輸模式
根據光訊號在光纖中的傳輸模式,光纖可以分為單模光纖(SMF)和多模光纖(MMF)。為了適用不同類別的光纖,光模組也分單模光模組、多模光模組。
- 單模光模組單模光模組與單模光纖配套使用。單模光纖的纖芯較細,使用光的單一模式傳送訊號,傳輸過程中色散較小,傳輸容量大,通常用於長距離傳輸。
- 多模光模組多模光模組與多模光纖配套使用。多模光纖的纖芯較粗,使用光的多種不同模式傳送訊號,傳輸過程中色散較大,傳輸性能比單模光纖差,但成本低,適用於較小容量、短距傳輸。
7.光模組的中心波長
中心波長指光訊號傳輸所使用的光波段,單位nm(奈米)。中心波長越長,光訊號在光纖中的損耗越小,傳輸距離越遠。
常用的光模組的中心波長主要有三種:850 nm波段、1310 nm波段以及1550 nm波段。
圖片
除上述三種波段外,還有用於波分系統的CWDM和DWDM波段。
圖片
無論是CWDM還是DWDM,這些波長在設備上呈現為「彩光」光模組。這些光模組透過不同顏色的光(即不同波長)來傳輸數據,每個顏色代表一個獨立的數據通道,從而在單一光纖上實現多個波長訊號的傳輸。這種技術大大提高了光纖的傳輸容量和效率。
與此相對,850 nm、1310 nm和1550 nm波段由於中心波長相對單一,也稱為「灰光」或「黑白光」。與彩光光模組不同,灰光光模組並非採用複雜的波分複用技術,而是專注於提供穩定可靠的單一波長傳輸。這種特性使它更適合用於短距離、低成本的網路連接,例如IP網路場景。
8.光模組的光功率
光模組光功率是衡量光模組性能的核心參數之一,包括發送光功率、接收光功率、過載光功率和接收靈敏度等指標,直接影響光纖通訊系統的穩定性與傳輸品質。
- 發射光功率:指光模組發送端光源發出的光強度,單位為dBm,發射光功率需保持穩定以確保訊號傳輸品質。
- 接收光功率:表示接收端可辨識的平均光功率範圍,其下限為接收靈敏度最大值,上限為過載光功率,單位為dBm。
- 過載光功率:又稱飽和光功率,指光模組接收端能承受的最大輸入光功率,單位為dBm,當接收光功率大於過載光功率時會導致誤碼,甚至設備損壞。
- 接收靈敏度:指光模組在滿足一定誤碼率條件下的最小可接收光功率,單位為dBm。
9.光模組的介面類型
指光模組對接光纖時的實體連接器類型,常見的連接器類型有SC、LC、MPO等。
- SC(Square Connector):一種標準的方形光纖連接器,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和耐用性。 SC介面最初是設計用於接取網路中的用戶端設備,但現在也廣泛應用於各種網路環境。
圖片
- LC(Little Connector):一種小型化的光纖連接器,LC介面具有較小的尺寸和較高的精度。 LC介面可用於單模或多模光纖,廣泛應用於資料中心、電信網路等高密度佈線環境。
圖片
- MPO(Multi-fiber Push On):多芯光纖連接器,可同時連接多根光纖。 MPO介面通常用於高密度佈線環境中的平行資料傳輸,例如資料中心內部的伺服器互聯或交換器之間的高速鏈路。
圖片
10.光模組的命名
不同廠商對光模組命名有各自廠商的規則。 IEEE、MSA等組織也對光模組命名提供了規範標準。以100G光模組為例,IEEE 802.3定義的命名規格如下圖所示。
圖片
100G光模組命名各參數取值請參考下表。
圖片
例如,某100G光模組命名為100GBASE-LR4,表示意義為光模組速率為100 Gbps、支援的傳輸距離為10 km、光模組支援4通道。
在實際使用中,一些廠商的光模組命名也包含了封裝類型,如QSFP28-100G-S40K,QSFP28表示封裝類型為QSFP28,100G表示光模組的介面速率,S表示單模,40K表示支援的傳輸距離為40 km。
總之,不同廠商的光模組命名有差異,但命名規則通常包含封裝類型、傳輸速率、光纖類型、傳輸距離、工作波長等資訊。
11.光模組的新技術
光模組製造的核心在於封裝技術。目前,COB(Chip on Board,板上晶片) 為高速光模組的主流封裝方案。
COB透過將裸晶片(光晶片與電晶片)直接貼裝在PCB基板上,並採用引線鍵合實現電氣連接,顯著提升了整合度,同時具備體積小、散熱好、成本低等優勢,廣泛應用於400G、800G等高速模組中。
為滿足網路對更高頻寬和更低功耗的需求,光模組技術正沿著一條清晰路徑不斷演進,主要方向包括以下三種關鍵技術。
圖片
END
目前,隨著AI掀起的算力基礎設施建設的加速,對用於資料中心光互聯的高速光模組需求顯著增長,400G光模組已廣泛應用、800G光模組已規模化商用,而1.6T光模組已進入量產階段。
未來,在AI與算力網路驅動下,光模組必將加速朝向「更高速率、更低功耗、更小體積、更智慧整合」階段發展,CPO與矽光技術或將成為未來光模組發展的核心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