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式設計師應知必會的六種常見資料模型

今天我們來聊聊常見的六大資料模型。

資料模型為資料庫管理系統(DBMS)中的資料儲存、檢索和操作提供了基礎,並影響資料的結構和存取方式。

下圖顯示了六大數據模型。

1. 扁平模型

扁平資料模型是最簡單的資料庫模型之一。它將資料組織到一個表中,其中每一行代表一筆記錄,每一列代表一個屬性。這種模型類似於Excel 電子表格,易於理解和實作。但是,它缺乏有效處理資料實體之間複雜關係的能力。

2. 分層模型

分層資料模型將資料組織成樹狀結構,每筆記錄只有一個父記錄,但可以有多個子記錄。這種模型對於資料實體之間有明確"父-子"關係的情況非常有效。但是,它在處理多對多關係時會很吃力。

3. 關係模型

關係模型由EF Codd 於1970 年提出,以表(關係)表示數據,由行(元組)和列(屬性)組成。它支援資料完整性,並透過使用鍵和規範化來避免冗餘。關係模型的優點在於其靈活性和查詢語言SQL(結構化查詢語言)的簡易性,這使其成為傳統資料庫系統中使用最廣泛的資料模型。它能有效處理多對多的關係,並支援複雜的查詢和事務。

4. 星型模型

星型模型是資料倉儲中用於OLAP(線上分析處理)應用的一種專用資料模型。它的特點是中央事實表包含可測量的定量數據,周圍是維度表,包含與事實數據相關的描述性屬性。該模型針對分析應用中的查詢效能進行了最佳化,透過最大限度地減少查詢所需的連接次數,提供簡單、快速的資料檢索。

5. 雪花模型

雪花模型是星形模型的變體,在這種模式中,維度表被規範化為多個相關表,從而減少了冗餘並提高了資料完整性。這樣就形成了類似雪花的結構。雖然雪花模型會因連接次數的增加而導致更複雜的查詢,但它在儲存效率方面具有優勢,在維度表較大或頻繁更新的情況下也很有利。

6. 網路模型

網路資料模型允許每筆記錄有多個父節點和子節點,從而形成一個可以表示資料實體之間複雜關係的圖結構。這種模型透過有效處理多對多關係,克服了層次模型的一些限制。不過,它的設計和查詢可能比較複雜,在大多數應用中已被關係模型所取代,但在某些專業領域仍有使用。

責任編輯:趙寧寧來源: ByteByte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