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資料庫要進入下半場了嗎?
週六早上在高鐵上匆匆忙忙寫了一篇,有些地方考慮不周,因此很快就撤回了。有朋友留言說他們挺關心我所談的內容的,希望我能私傳給他。我覺得還是重新編輯一下,再發出一次吧。
最近和信創相關的事件太多了。大到聯準會降息,中美科技金融戰進入新階段。黎巴嫩發生的超限戰爭突破了人類罪惡的底線,也會讓一些總是認為我們誇大了資訊安全的必要性的人打腫了臉,國家戰略下,啥事發生都不奇怪。其實十五年前的那場「震網行動」可能很多年輕的IT人都不大了解,那次被渲染成以色列特工兵不血刃達成了轟炸機、導彈都無法達到的戰略目標的黑客行動的幕後是否像美國人透露出來的一樣也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數位安全領域的戰爭的殘酷性已經暴露無遺。當事件發生的時候,我認為這是《超限戰》在現實中的首戰案例。
從XC工作本身來看,近年來,一系列XC相關的鼓勵政策也陸續出台,也讓用戶側的積極性大增。從資料庫產業來看,2024年第一批國測的結果也很快要發布了。這回參測的企業涵蓋了集中式、分散式、分析型資料庫中的主流產品。新名單的出台,對於目前正在選型階段的資料庫使用者來說,指導意義非凡。也會讓一些在選型時拿不定主意的用戶能更精準地去選擇。
上面羅列的事件都是XC加速的催化劑,也是目前大多數人已經接受和認可的,當然還是會有一些朋友不大接受國產化替代的必要性問題。我的觀點是如果你從事資料庫這個行業,那麼不管你是否接受國產化替代,國產化替代都是你必須認真關注的。如果你有絕對的實力不去理會這個現實,那麼你可以繼續按照現有的軌道發展下去,否則你必須去改變你的觀念,盡快融入這個工作中去。
我以前說過今年國測結果發布,可能國產資料庫的競爭就進入下半場了。通過國測的產品將會在主戰場上廝殺,而沒有通過的,或者還沒報名參加的企業就必須考驗資金和定力了。不是說沒機會了,而是說路更難走了。國測其實也是產業引導的好手段,百庫爭雄的市場肯定不是一個好市場,大家都很難吃飽,強者也會餓得面黃肌瘦的。
把透過國測比喻為拿到入場券並非誇大其作用,所有的政策肯定都只針對錶內的產品。沒拿到入場券的廠家要么抓緊融資,繼續努力,爭取吃到點殘羹冷炙,補補身子,再去廝殺,爭取在未來的市場中樹立起自己的旗幟,用技術能力和產品力去獲得重生。
要嘛乾脆將產品捐獻給開源基金會,換個賽道繼續找機會,但這條路走下去會如何,實在不太好說。在中國搞開源資料庫產品目前還沒有看到特別成功的例子,除非產品力夠強,能夠出海,在全球的公有雲市場上有所作為,否則這條路相當艱險。
還有一條路就是合併重組。在地主都沒有太多餘裕的情況下,我想很多大廠不一定會花錢去收企業,等一些小廠撐不住時候收人可能比較划算。因此當下正式開賽的時候,這條賽道裡也會充滿了血雨腥風。
這個下半場注定是血肉模糊的生死場,國產資料庫的資本狂歡可能會告一段落,更理性的投資和創業會逐漸回歸。圍繞資料庫週邊生態也將快速發展,一鯨落萬物生,我看好涅槃後的國產資料庫市場。
幸運走向下半場賽道的廠商也依然不能掉以輕心,未來的國產資料庫市場的競爭者雖然只剩下一二十家了,與百庫競渡時有所不同。不過週邊的對手都是非同一般的強者,競爭的殘酷程度其實是更高了。
想要在決賽中勝出除了自己要有十分強大的產品力之外,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生態力。產品力是企業自己練內功,加大投入就可以提升的。生態力的提升難度就大多了。
國產資料庫為什麼需要建立強大的生態,這個問題可能不需要多說,週五晚上我和幾個業內的大佬在上海小聚,大家談得最多的兩個字就是「生態」。 Oracle資料庫在中國乃至全球的成功,不只是自己的產品做得好,其良好的生態是十分重要的助力。國產資料庫廠商都在羨慕Oracle的生態,但是Oracle的生態是怎麼建立起來的呢?用最簡單的說法,那就是“讓參與者都賺錢”,換句話說就是Oracle資料庫產品讓Oracle資料庫服務成為一個賺錢的買賣。
我和國產資料庫廠商交流生態建設的時候,常常會用這個觀點去問他們,你們目前能讓第三方服務廠商賺到錢嗎?參與生態的廠商都賺到錢了,才會有更多的生態廠商加入你的生態圈。
隨著資料庫國產化替代工作的加速,原廠服務跟不上其實是資料庫廠商和資料庫使用者都看得見的。不過現在廣大的資料庫使用者還是希望最好能由原廠來提供服務,因為他們對第三方服務的能力表示懷疑。資料庫廠商也只好硬著頭皮強撐。目前國產資料庫中,售後服務隊伍最大的是達夢,它們有大約600人的售後服務團隊。看似很多,但是如果在2-3年內有大量的客戶做資料庫遷移,這幾百人根本不夠用的。
想要發展第三方服務生態,就必須有足夠的可以賺錢的項目交給第三方服務商,但目前這一點還無法實現。國產資料庫廠商也都在發展第三方服務合作夥伴,但目前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他們會透過設定一些門檻來找一些比較有實力的,願意參與其中的企業來合作。這些生態夥伴暫時無法透過和資料庫廠商的合作獲利,不過他們有一定的實力,可以撐一段時間。
這個方法看似不錯,不過有個致命缺點。那就是這些廠商雖然目前可以不盈利,但是這塊業務不是他們的主業,也有可能永遠不會成為他們的主業,因此無論從技術能力,人員構成,組織架構,項目實施等方面,和當年的Oracle第三方服務商的本質是不同的。利用這種方式去復刻當年Oracle的成功,可能不一定可靠。
無論如何,在國產資料庫的下半場裡,產品力和生態力將是決定某個資料庫能否成功勝出的關鍵。加大投入,提升產品的能力和加大投入,加速生態建設,都是想有所作為的資料庫廠商應該要抓緊去考慮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