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起聊聊資料分析模型:人貨場模型

2024.09.05

「我看到收入下降/新增用戶減少/成本上升,該怎麼進一步分析呢?」很多人有類似困惑,經常寫了一堆同比環比,除了「同比降了,要搞高」就不知道寫啥。怎麼辦呢?

這裡推薦一個簡單、實用、易上手的分析模型,能解決80%的常規問題。這就是「人貨場」模型,它不是演算法模型,所以不需要了解複雜的統計原理,只要對業務熟悉就能使用。

什麼是人貨場模型

人貨場模型是一個固定的分析套路,當我們分析問題時,從這三個維度深入,從而得到答案:

  • 人:客戶、業務員
  • 貨:商品結構,商品價格
  • 場:銷售管道,推廣方式

這樣的操作看起來很簡單,但解決了一個大痛點,就是:「數據分析如何落地?」的問題。

  • 只講:“收入低了,要搞高”,沒人知道該怎麼搞。
  • 你說:“收入低了,因為其他人不會小張的方法”,業務立刻秒懂,這就回去學習!

這樣就實現了從數據到業務行動。那麼,該怎麼操作呢?

怎麼應用人貨場模型

第一步:業務梳理,先了解基礎資料。

1.我司有哪些客戶(人)

2、我司有哪些銷售(人)

3.我司有哪些商品(貨)

4.我司有哪些管道(場)

第二步:打標籤,做分類。這一步至關重要。因為資料庫裡,可能只有具體的顧客名稱/具體商品編碼/通路代碼,對著這些瑣碎抽象的東西沒法做分析,需要做概括性分類。

常見的分類,如:

1、C端客戶(人),依累計消費/會員等級分類,區分高低購買力客戶;

2、B端客戶(人),依產業/公司規模分類(大公司需求天然大,要爭取)

3、業務員(人),依經驗,過往業績水平,手邊持有老客戶數分類

4、商品(貨),依商品自然屬性,做一二三級分類+ 商品毛利

5.線下通路:依地區、地點、營業面積、營運成本分類

6.線上通路:依推廣平台,投放費用多少,轉換率高低分類

經過這一步驟處理,需要形成分類心智圖,方便分析時形成想法;同時在資料庫裡打好標籤,以便後邊交叉對比(如下圖)。

圖片圖片

第三步:明確分析目標。這是所有分析都必須的,目標要具體:

  • 錯誤目標:銷售額下降了,分析下
  • 正確目標:9月銷售僅達標85.3%,分析差異來源

分析目標還可以是新註冊用戶數/經營單位成本費用/商品庫存等等,只要具體就行。

第四步:從人貨場維度拆解,找出問題原因。這裡要注意:

1.先看大分類,再看小分類

2、從差異大的維度開始

3.先看完一個分類,再看另一個

舉例:“9月銷售僅達標85.3%”,可以先分別看下列哪個維度達標率最低,從哪裡下手:

1.不同銷售通路達標率

2、不同商品類別達標率

3.不同客戶目標達標率

這裡需要根據數據情況,調整切入的維度,例如下圖,雖然看起來兩個團隊都沒有達成目標(人),但是從商品(貨)的角度看,問題實際上是新品未達標造成的,此時就不要再糾結AB團隊的問題,而是將新舊商品切換為主分析維度,繼續往下挖原因。

圖片圖片

經過這一步拆解,能鎖定主要問題點,之後再做深入分析。

第五步:結合過程指標,深入分析原因。例如上例,我們發現:新品達標情況很差。再往下解釋為什麼差,需要更細節數據,例如:

1.產品基礎性能參數與競品對比

2、產品價格與競技對比

3.產品推廣投入與自身同類產品同期對比

4、產品鋪貨進度,計畫與實際執行對比

這樣才能具體看出問題所在

圖片圖片

這一步對於數據落地是至關重要的。但有些公司資料收集並不齊全,導致許多過程資料缺失。彌補的辦法,只能靠拉上業務一起開會,確認細節後再觀察整改效果。

不同產業的人貨場模型

不同產業,在建構人貨場模型時,會有差異性:

1.有實體店的,門市位置特別重要!因此優先對門市打標籤,做分類

2、toB業務的,大客戶訂單非常重要,因此優先對客戶產業/規模做分類

3.網路產品,C端使用者非常多,因此優先對使用者做分層,再做其他分類

這是非常考驗資料分析師水準的地方。如果不會合理地分類,面對大量零散資料是沒辦法總結出結論的。在我輔導同學們的過程中,常發現類似問題,因此乾脆做了《如何打標籤》的指引放到知識星球裡,以供參考。

人貨場模型深入應用

深入討論人貨場,大家會發現更多複雜的狀況,例如:

情況1:優秀標竿不可複製。例如:發現銷售團隊裡小張很好,但小張自備客戶資源,其他人沒有這個條件,此時只能再找其他方法。

情況2:短期策略不可持續。例如:短期內靠促銷(貨)拉動業績,但促銷不能一直做,只能再分析,看非促銷情況下還有什麼方法。

情況3:兩個維度相互影響。例如:特定商品只在特定地區好賣,代表要觀察商品X地區的組合,來判斷銷售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