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IM在物聯網領域大施拳腳 手機仍未見到

2021.07.09

近日,北京移動正式推出"一號雙終端"業務,eSIM再次引起大家的關注。 隨著5G和物聯網的發展,eSIM技術在物聯網領域快速落地。 不過,三大運營商進展卻不同,目前電信聯通已經實現了eSIM可穿戴設備一號雙終端業務已經在擴至全國,而中國移動仍在一城又一城的開通中。 但eSIM在手機上一直沒有大發展。 前幾年,業內還在討論eSIM會不會取代SIM。 如今看來,說取代還為時尚早。
 

eSIM在物聯網領域有大發展

eSIM即嵌入式SIM卡,是將傳統SIM卡直接嵌入到設備晶元上,使用者無需插入物理SIM卡,就能直接訪問運營商提供的無線網路服務。

物聯網eSIM將廣泛應用於可穿戴設備、車聯網、工業互聯網、智慧城市等各個領域。 在Strategy Analytics的預測中,2025年用於物聯網應用的eSIM銷量將增長到3.26億美元。

目前來看,消費類電子產品、機器對機器(M2M)通信、物聯網(IoT)會是eSIM的三大主要應用場景。

市調機構ABI Research的預測:到2024年的時候,內置eSIM的消費電子設備將達到6.44億,其中智能手機約5億,而在M2M、物聯網領域,2024年時eSIM設備也有望達到2.32億(年複合增長率18%),其中超過1億來自汽車。

在國內,2020年10月,工信部發佈檔,同意中國電信、中國移動在全國範圍內開展物聯網等領域eSIM技術應用服務。

目前在晶元領域,eSIM已經取得了很大的發展。 

紫光國微的eSIM晶片已經用於一些智慧聯網終端中,研發出了"超級eSIM"晶元。 據瞭解,紫光國微超級eSIM全面支援從3G到5G的所有GSMA(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標準,採用全球先進製造工藝,性能提升30%,具備高安全、高可靠、大容量等特點,支援「一號多終端 "的新業務形態,在封裝形式上,其支援5*6mm、3*3mm、2*2mm的貼片封裝等多種尺寸以及更小尺寸的WLCSP封裝,可適用不同類型的終端和應用場景。

英飛淩也擁有完整的eSIM產品群組,適用於消費級、工業級和車規級應用,能夠滿足不同應用的需求。 例如:在物聯網領域,擁有面向工業應用的安全控制器,包括SLM76、SLM97、SLM17; 在車規級領域,擁有面向汽車應用的安全控制器SLI76和SLI97。

電信聯通已推向全國 移動仍在"攻城"中 。

不過三大運營商進展卻不同,目前電信聯通已經實現了eSIM可穿戴設備一號雙終端業務已經在擴至全國,而中國移動仍在一城又一城的開通中。 中國移動在2018年6月宣佈其「eSIM一號雙終端」業務正式啟動,用戶通過「一號雙終端」業務,可實現手機與可穿戴設備的綁定,共用同一個號碼、話費及流量套餐。 自2019年1月23日開始啟動eSIM業務試點,在天津、廣州、上海、南京、杭州、深圳、成都等7個城市開通試點。

目前,中國移動一號雙終端業務,可以在 Apple Watch 上使用 eSIM 功能。 支援的地區包括北京、廣東、甘肅、江蘇、吉林、遼寧、上海、四川、天津、浙江,以上省市的部分城市已經可以申請辦理 eSIM。

另外,eSIM業務試點城市已經進入正式商用,上海移動在2020年9月開始收費,廣州移動從2021年1月開始收費。 目前按照10元/月的標準資費收費。
中国联通自2018年3月起在6省7市开展eSIM可穿戴独立号和一号双业务试点,成为中国内地最早推出eSIM业务的运营商;并于2019年3月29日起全国范围内开通eSIM可穿戴独立号业务,目前开通eSIM服务的智能手表用户已超过50万;2019年12月20号,工信部正式批复同意中国联通eSIM穿戴设备一号双终端业务开通全国服务试验。至此,中国联通成为目前国内唯一开通eSIM独立号码与一号双终端双业务全国服务试验的运营商,同时也是全球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eSIM管理平台的运营商。

2020年1月1日起,中國聯通eSIM可穿戴設備一號雙終端業務將從試點陸續擴展至全國。 2020年2月26日,中國聯通和廣和通聯合發佈了全球首款5G+eSIM模組。 2018年12月,中國電信也在上海、廣州、深圳、南京、武漢、成都、杭州開啟eSIM一號雙終端業務。 目前,也已經在全國開通了eSIM業務,使用者在網上營業廳可以辦理。

eSIM取代SIM 為時尚早

手機SIM卡在經歷多次反覆運算後,已從曾經的標準卡片尺寸縮減到現在的12.3×8.8mm,但作為一個資訊載體而言,nanoSIM卡與其內部晶元的尺寸依舊不成正比。 因此,eSIM卡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但是,eSIM在手機上一直沒有大發展。 業內人士表示,由於eSIM嵌入在終端上,一旦eSIM出現故障,基本上無法修復,只能更換終端。 從這個角度來看,反而不如傳統SIM卡方便和安全。

而且,eSIM並不只是設計製造一顆晶元這麼簡單,其背後涉及一整套系統、流程的配合與支援,需要一定的時間週期來逐步實現。 運營商也投資巨大,包括平臺建設、系統改造等。 前幾年,業內還在討論eSIM會不會取代SIM。 如今看來,說取代還為時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