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專網應用規模複製亟需政策傾斜支持
5G專網應用規模複製亟需政策傾斜支持
從2019年6月6日發牌至今,我國5G已經走過了4年曆程。4年來,我國在5G網絡建設、應用創新、用戶拓展等方面成績斐然。截至2023年4月底,我國5G基站達273.3萬個,5G移動電話用戶達6.34億戶,為各行各業高質量發展帶來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價值。
儘管成績可喜,但5G to B覆蓋行業有限、規模複製緩慢等問題仍然突出,5G to B應用在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之後,“從1到N”的飛躍依舊道阻且長。“5G to B應用要實現量變的加速和質變的昇華,離不開政策的傾斜支持。”一位運營商人士如是認為。
成本高昂,中小企業望而卻步
眾所周知,5G專網具有設備成本高、網絡運維複雜等特點,造成成本效益不具吸引力,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採用5G專網的意願。另外,垂直行業需求存在差異化、碎片化等特點,使得終端設備廠商難以實現規模化價值,盈利難以得到保證。上述問題引起了產業各方普遍關注。近年來,隨著我國5G關鍵技術不斷創新突破,5G to B綜合成本持續降低。例如,5G模組單價從5G商用之初的2000多元降至現在的400~500元。
即便如此,與100~200元的4G模組相比,5G模組成本仍然高昂。此外就CPE來看,4G的單價為200~300元,而5G的單價則高達800~1000元。而這只是一塊模組的價格,在一張復雜的5G專網中,可能需要部署成百上千個模組、CPE等。最終,高昂的5G專網成本令不少中小企業望而卻步。
“工業5G芯片、模組以及網關價格已呈下降趨勢,但仍高於中小企業預期,需進一步提升5G工業設備供給水平,降低成本。”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技術與標準研究所副所長湯立波認為。中國移動物聯網公司5G專網產品部副總經理、高級專家劉源也表示,硬件成本高、品類少,成為5G to B發展的瓶頸。
不久前,工信部總工程師趙志國表示,2023年要實施5G規模化應用工程,促進行業應用向縱深發展。在一位行業資深專家看來,要促進5G規模化應用,除了繼續致力於降低5G成本之外,還需要國家在政策方面予以傾斜,從頂層設計方面給予運營商支持。
政策傾斜,形成正向循環效應
“為了切實推動5G專網建設,國家可以在考核制度方面給予支持,例如將運營商的5G專網投入不計入利潤考核,幫助運營商減輕負擔、輕裝上陣。而5G專網成本的降低,也有利於降低行業用戶使用成本,從而形成正向循環效應,加快5G to B規模發展進程。”前述專家認為。
這樣的政策已有先例。例如,為鼓勵企業加大創新投入,我國部署了支持企業創新的減稅政策,將企業的研發費用在稅前進行扣除,激勵企業增加投入,提升創新能力。2022年,我國進一步加大企業研發減稅力度,對現行按75%稅前加計扣除研發費用的,統一提高到100%,進一步提升了企業研發積極性。在政策的鼓勵下,企業創新力度持續加大。
我國5G網絡建設投資巨大。根據工信部數據,2021年、2022年我國5G網絡投資分別達到1849億元、1803億元。政府如果通過類似減免稅收的政策減輕運營商建網負擔,那麼將為加快5G to B提供重要助力。
另外,建設輕量化網絡、5G上雲也是降低5G to B成本的可行辦法。“目前的5G網絡面向公網設計,往往容量過剩,不適應企業的生產需求,部署輕量級設備、按需提供服務,可以大大提高性價比。”Omdia資深首席分析師楊光舉例,對於一個中型園區來說,能夠支持2000個設備就足以滿足其需求。此外,推動5G專網上雲,採取按需擴展的方式,也可以大幅降低5G專網成本。根據阿里經驗,採用超輕量5G核心網方式面向中小企業部署100個基站、接入200名用戶,相比傳統方式整體成本下降70%。
相信最終,在政策傾斜、技術創新等多項加持下,5G to B可以實現成本降低,進而完成“從1到N”的規模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