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繼續聊聊到底什麼是通信?

2022.05.31
我們繼續聊聊到底什麼是通信?

研究通信技術,最重要的第一步,是搭建通信知識體系,而搭建通信知識體系的秘訣,就是建立“分層思維”。通信的分層思維,分為“大分層”和“小分層”。

接上文《​​我們一起聊聊到底什麼是通信?​ ​》

上週沒寫完,今天繼續寫。

通信的分層思維

研究通信技術,最重要的第一步,是搭建通信知識體系。

而搭建通信知識體系的秘訣,就是建立“分層思維”。

圖片

通信的分層思維,分為“大分層”和“小分層”。

我們先來看看“大分層”

在上文中,我給大家講過通信網絡的演進。

通信網絡演進的一個重要推動力,就是通信節點數量的快速膨脹。

換言之,通信網絡,是一個從“點到點(point to point)”到“點到多點(point to multipoint)”,再從“點到多點”到“多點到多點(multipoint to multipoint)”的過程。

圖片

參與通信的節點數量極速膨脹,最終達到了億級(人聯網)甚至百億級(物聯網)的規模。

最原始、最基本的通信模型,就是兩個節點之間互相通信。這種情況下,一條通信線路就可以了。

當參與通信的節點超過2個時,就涉及到組網。也就有了鏈型、星型、環型、樹型等組網方式。

圖片

當節點規模不斷擴大,人們發現,就像金字塔管理架構是最實用的人類組織架構一樣,樹型網絡結構,是最簡單高效的大規模通信組網方式。

圖片

圖片樹型(金字塔型)

這種“小網逐級匯聚、變成大網”的方式,是一種典型的中心化組網方式。

不管是哪種組網方式,只需有多節點,就涉及到路由和交換。也就是說,在每一個匯聚節點,都需要對通信數據進行路由指向,以及信息內容的交換,這相當於是一個路口、網關。

圖片

每個節點,都要做判斷

樹型網絡被運營商廣泛採用,成為公共通信網絡的根基。(當然,環型網絡等其它組網方式,也被適當採用,作為補充。)

對於樹型網絡這種不斷“匯聚”的網絡,我們一般都將其分為三層,由下至上分別是接入層、匯聚層、核心層。

圖片

接入層負責把用戶連入網絡;匯聚層負責收攏和分發數據;核心層是網絡骨幹。

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一個快遞公司。在每個小區附近會有快遞站,觸達用戶,收集和投送快遞。快遞站的貨品,會送到上一級快遞轉運點,然後再上一級,逐級轉運。

不同的分層,涉及到不同的通信技術。也就是說,節點和節點之間,採用的通信技術不一定相同。因為它們所處的環境和條件不同,承載的數據量也不同。

舉例來說,在接入層,要將用戶連入網絡,因為用戶可能存在移動性,在到處跑,那麼,無線通信技術,就會被廣泛採用,例如4G/5G、Wi-Fi等。

圖片圖片

5G天線

而在匯聚層,因為匯聚上來的數據量很大,所以,匯聚節點和上層節點通常會採用大容量的光纖通信技術(例如OTN)。

圖片

光纖設備

當然,如果接入節點和上層節點之間距離很遠,又處於沙漠等偏遠地區,那麼,也會採用微波、衛星這樣的無線通信技術。

圖片

微波天線

用快遞系統來比喻的話,快遞站的快遞師傅會騎三輪車,自由地選擇路線。而快遞轉運點之間,會採用汽車或包機,進行直接運輸。

上面我們說的,是針對網絡架構的分層思維,也就是“大分層”。不同規模的網絡,分層級別不一定相同,但是分層的思想是不變的。

什麼是“小分層”呢?​

當你研究具體的點對點通信時,就會遇到“小分層”思維。工科背景的同學,都知道大名鼎鼎的TCP/IP模型,以及OSI模型,就是典型的“小分層”。

圖片圖片

通信是個非常複雜的過程,之所以要“小分層”,就是為了各司其職。每一層就是一個社會,不同的層級之間,“語言(協議)”不通,不能直接對話。

不管是什麼通信技術,其實都遵從了“小分層”的模型,其實各自選擇的協議不同。

“小分層”,其實就是快遞的“打包”思想——我把文字寫到信紙上,把信紙塞進信封,信封再封進更大的信封,或者郵袋、包裹。

就這樣,逐級封裝之後,送到對方那邊。

圖片圖片

對方收到後,再逐級拆封,解讀內容。或者,再對內容進行逐級封裝,通過另一條通道,送到下一級節點。

“小分層”還有一個更高大上的名字,那就是“協議棧”。我的每一層,必須和你的每一層匹配,我們才能實現頂層的業務對通。

圖片

4G網絡的協議棧示例

搞通信,尤其是運營商公網通信,經常涉及到本局和對端局的對接聯調。新手往往沒有搞明白“小分層”的思想,數據一頓亂配,結果還是不通。

正確的對接聯調方法,應該是從底層開始對。先看看物理層通不通(光口是否有光,電口是否有電),然後再一層一層往上對接,當每一層都通了的時候,本局和對端局之間,就實現了業務對通。

總而言之,“大分層”思維,用於研究通信網絡的整體架構。“小分層”思維,用於看懂通信技術的具體工作原理。具備了這兩種思維,研究任何通信技術都會有清晰的思路。

有線通信和無線通信

前面提到了有線和無線通信。這裡,還是要再詳細介紹一下它們的區別。

在近現代通信史上,無線通信的誕生時間並不算晚。但是,在它誕生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這個技術都屬於“貴族”技術,只有少部分人可以使用它。

原因很簡單,因為電子技術、材料技術和信號處理技術等基礎技術在發展早期的不足,導致人類不具備完美駕馭無線電磁波的能力。

無線電磁理論奠基完成之後,人們一直試圖對無線電磁波這一神秘力量加以利用。

不同頻率(波長)的無線電磁波,有不同的物理特性。人類對無線電磁波的開發,其實就是利用這些不同的特性,用於不同的用途。例如,高頻的γ射線,具有很大的殺傷力,可以用來治療腫瘤。

圖片圖片

從宏觀上來看,無線電磁波主要分為電波和光波(如上圖)。馬可尼和波波夫,開創了將電波用於通信的先河。​

以當時的技術水平,他們只能使用低頻的電波,進行無線通信。

無線電磁波並不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它的資源稀缺性,體現在頻譜(頻率區間)上。在一定的空間範圍內,某頻率的無線電磁波一旦被佔用,如果別人也試圖使用(發射該頻率的信號),就會造成乾擾。

低頻電波的優勢,就是傳輸距離更遠。眾所周知,頻率較低的無線電磁波,波長更長(頻率×波長=光速,光速是恆定值),繞射能力更強,所以傳播距離更遠。

而頻率越高的話,波長會更短,繞射能力更差(穿透的損耗也會更大),傳播距離更近。

低頻電波的缺點,就是資源非常稀缺。採用FDMA頻分多址的話,容納的用戶數很少,無法完美用於公共移動通信。

後來,隨著基礎技術的不斷突破,我們才有了TDMA、CDMA、OFDMA等複用技術,在少量的頻率資源下,容納更多的用戶。

簡單舉例,我們把頻率資源想像成一個房間,如果把房間分割成不同的空間,不同的用戶在不同的房間聊天,這就是頻分多址(FDMA)。

圖片

如果這個房間裡,某一時間讓某一個人說話,下一時間段,讓另一個人說話,就是時分多址(TDMA)。

圖片

如果大家都用各自的語言說話,有的人說英語,有的人說法語,有的人說中文,那就是碼分多址(CDMA)。

圖片

與此同時,我們還具備了駕駛更高頻率無線電磁波的能力,進而進一步擴展了無線通信的頻率使用範圍,最終實現了通信容量的不斷擴大,以及連接速率的不斷提升。

這個就和高速公路一樣,道路越寬,能同時容納的車輛當然就越多。而且,能容納的車型也就越大。高速公路的運輸能力,也就越大。

我們還在編碼技術和分集技術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從而逐漸摸清了無線通信這門玄學技術的特性,進一步降低了誤碼率,提升了無線信道的效率。

就這樣,我們有了從1G到5G的不斷演進,成功將無線通信從“貴族”技術,發展為“大眾”技術,讓所有人都能享受它帶來的便捷。

無線通信技術的主要優勢在於打破了空間限制、移動性限制,以及適當節約了成本。如果是單純比拼性能(例如傳輸速率、時延、穩定性等)的話,無線通信完全被有線通信吊打。

有趣的是,現在的有線通信雖然厲害,但本質上卻是無線通信的“血統”。

早期的有線通信,一直都是採用有線金屬電纜加電信號脈衝的方式,進行通信。上世紀60-70年代,光纖橫空出世,打破了這一局面。

光纖通信,採用的是光波,而光波是無線電磁波,不是嗎?

只不過,傳統無線通信是在空氣中傳播,傳播路徑太過複雜,干擾太多,不確定性太大。所以,光纖通信是將光波約束在純淨的玻璃纖芯中傳輸,與外界隔絕,大大提升了穩定性。

圖片

無線通信VS 光纖通信

這就好像是一條封閉的專用車道,一條高鐵,盡可以拼命提速,提升效率。

光纖實在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它用最低的成本,實現了最大的收益。

圖片

光纖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沒有光纖,只有金屬電纜,那麼,實現現在的密集通信骨幹網絡,我們需要用掉多少貴重金屬?這些成本轉嫁到用戶身上,我們的通信費用又會有多麼昂貴?

目前,光纖取代金屬電纜是大勢所趨。通信運營商的骨幹網絡和接入網,早已實現“光進銅退”。

光纖通信目前主要的缺陷,在於自身物理上還是較為脆弱,加上光纖熔接具有一定的技術門檻,光接口、光模塊的成本還是略高,所以無法徹底取代網線。

但是,在可預見的未來,光纖將連入每個電腦、每個電視,以及所有需要有線連接的終端。

有線通信全部採用光纖,無線通信全部採用高能效的無線空口技術(例如4G/5G/Wi-Fi 6),是人類通信發展的目標。它們將共同支撐人類龐大的連接規模和帶寬需求。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文章的全部內容。感謝大家的耐心觀看!